回頁首
文藝獨立 自由復興

青年創作資助計劃

Share on Facebook
文藝復興青年創作資助計劃
文藝復興青年創作資助計劃(TDS),是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的延續,旨在培育青年創作人,通過導師指導、創作資助、推廣傳播等方式,讓有志於音樂、影像、文字及文化政策研究的人才實現創作夢想。該計劃鼓勵參加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的營員提交以「我地」為主題之創作計劃書,獲選之計劃最高將可獲港幣十五萬元資助,並在導師指導下,於一年內完成計劃並提交作品。文藝復興基金會將展覽及推廣其作品成果。
計劃詳情
1)報名組別
i) 創作組:可包含音樂、影像和文字,並鼓勵跨界合作項目,獲選計劃將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單類別創作或跨類別合作,完成藝術創作計劃;
ii)研究組:主要聚焦於文化政策,該項研究的選題及計劃初稿將由入選單位自行決定,最終作品將以政策報告、會議論文、學術刊物等形式呈現給大眾。
2)導師陣容

i) 創作組

(音樂)黃耀明、郭啟華 (影像)舒琪、 潘達培 (文字)張鐵志、鄧小樺

ii) 研究組

(政策研究)周耀輝 (政策倡議)黎穎瑜 (學術顧問)陳清僑、馮應謙、朱耀偉、Prof John Nguyet Erni
申請方法
申請者需要提交:
(1) 「我地」創作計劃書(TDS藝術創作計劃申請表TDS政策研究計劃申請表
(2) 相關經驗及過往的作品
*填寫申請表前,請仔細閱讀【TDS申請準則】
下載報名表格, 以電郵形式提交申請及上載相關資料。
郵箱:tds@site.rfhk.org.hk, 請於標題欄注明(TDS申請_「姓名」)
下載報名表格, 以郵寄形式提交申請及上載相關資料。
郵寄地址:香港中環奧卑利街 3-5 號荷李活商業大廈10樓,請於信封注明(TDS申請_「姓名」)。
注:(1) 請選定其中一種申請方式; 一併提交報名表及相關資料。
(2) 上傳檔案總數勿超過10M ;
(3) 切勿上傳壓縮文件;
(4) 如需提交較大檔案,請自行將檔案上傳至免費硬碟空間或視訊平台,並於表格或電郵內分享連結。
申请截止日期:
申請者必須於2013年8月31日23:59前遞交申請計劃書,可選擇以郵遞或電郵。(電郵提交者以收到郵件時間爲準。郵遞提交者以郵戳時間為憑。)
評審指標
1)計劃書
i) 意念創新程度 ii) 計劃的嚴密及可行性
2)參加者
i) 夏令營中的表現 ii) 過往的經歷和作品
評審委員會將根據申請材料進行評審及面試,最後選出不超過5個創作或研究計劃(包括個人或團隊形式)。
計劃時間表
主辦單位:文藝復興基金會
贊助單位:利希慎基金

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

Share on Facebook
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以「我地」為主題,徵選有志於音樂、影像、文字創作及文化政策研究的青年,進行六天五夜的創意訓練及創作實驗。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邀請華人社會重要的獨立創作人擔任講者及導師,通過大講堂、研習班、創作坊和創意晚會等活動,引導青年創作人打破思維界限,進行多元跨界的創作實驗。夏令營旨在鼓勵跨媒體、跨學科、跨藝文的交流與創作,擴展創意空間,激發創作熱情。



營期:2013年7月6日-11日(6日5夜)
營地:香港大學嘉道理中心
名額:80人
主辦:文藝復興基金會
協辦: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人山人海
全力支持: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等


大講堂
夏令營共有四次大講堂,音樂、影像、文字、文化政策範疇各一次,邀集資深嘉賓,對談,所有營員都會一同參與,旨在讓營員了解不同文藝範疇。



研習班
每天早上的研習班都是「小班教學」的形式,讓營員深入了解專業知識,提升創意,與資深創作人及同類別的營員交流。



創作坊
目的在於激發營員創意思維和想像力,鼓勵來自音樂、影像、文字和文化政策等不同類別的營員,進行跨界合作、團隊合作、創意實驗的創作,以同一主體、在限定時間內共同完成創作,於夏令營第五晚舉行作品匯演時,以創意形態呈現作品。
導師將會主持創作坊,帶領8位營員討論、構思、創作,以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每組的創作主題均為《我地》,如何解讀和定義主題,用怎樣的形式創作及呈現作品,交由每組營員和導師共同討論決定。營員可利用創作坊時段,以及其他空餘時間討論和完成作品。



開放舞台
營員自由表演的時間,安排於每日晚飯後,讓營員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及交流。



創意晚會
包括「文字之夜」,由鄧小樺、張鐵志、葛亮等擔任表演嘉賓;「音樂之夜」,由人山人海 & Friends 擔任表演嘉賓;「影像之夜」,《三生三世聶華苓》放映及導演分享會。



作品匯演
創作範疇、表演重在創意,創作範疇、表演形式不限,可以是音、影、文的多媒體形態,以至舞蹈、小劇場等表演形式。
創作坊作品將由導師負責排演,並於第五晚表演,每組表演時間部超過10分鐘。
營員可在入營前先就《我地》的主題構思意念,並準備需要的素材和設備入營。




音樂
黃靖  龔志成 區雪兒 GayBird
周耀輝 梁栢堅 張鐵志 MastaMic 
黃津珏 黃耀明 盧凱彤

影像
陳果  舒琪 應亮  張釗維 
陳安琪 張虹 岑珈其 麥曦茵 

文字
許知遠 潘國靈 葛亮 韓麗珠
陳曉蕾 鄧小樺 陳冠中 

文化政策
呂大樂 李應平 蔡芷筠 
周俊輝 茹國烈 黃英琦 

音樂
黃靖、龔志成 《灣仔Beethoven vs. 旺角Bob Dylan》
GayBird、區雪兒《我哋令音樂更可觀?》
周耀輝、梁柏堅、MastaMic 《我地咩字頭?》
周耀輝、張鐵志、黃津珏、黃耀明《音樂怎樣改變我地》 (主持:梁偉詩)

影像
陳果、舒琪 《香港製造今何在?》
張釗維 《從看到見——紀錄片的現實與理想》
應亮 《尋找電影與生活的橋樑》
陳安琪 《由劇情片到紀錄片:電影多元化對社會的責任》
張虹 《記錄香港:我的經驗》
麥曦茵、岑珈其 《我、城市和創作:獨立電影創作的前前後後》(主持:潘達培)

文字
許知遠 《如何成為「祖國的陌生人」》
潘國靈 《城巿意象.閱讀與創作》
葛亮 《朱雀之行》
韓麗珠 《虛構與本土》
陳曉蕾 《香港紀實:由綠到黑》
鄧小樺 《紀實的創造:行動與現場》
陳冠中 《香港華語寫作的跨邊界現象》 (主持:鄧小樺)

文化政策
呂大樂、李應平《文化政策,怎麼做?──掌握你的核心價值》
蔡芷筠《藝術推廣三角誌:社區、藝發局、主場新聞》
周俊輝、黃津珏《我來自工廈──從工廈藝術到香港文化生態》
李應平、周俊輝、茹國烈、黃英琦《香港文化政策的成與敗》 (主持:馮美華)

密切留意,精華片段即將上載。

第一組
周華欣、陳民官(音樂)
劉蒨雯、簡漢鋒(影像)
陳甄童、吳芷欣、馮百駒(文字)
蔡皓琳(文化政策)
導師:梁偉詩



我們認為「我地」此時最需要對他者的同理心,從而積極地建立自己與周圍的關係。於是我們的作品從「觀望」出發,以眼睛為主要元素,短片中的角色們都被大自然包圍。然而,除了短片的角色之外,一樹一草、石頭、小鳥等周遭的事物其實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角度。觀望他者同時,我們會反思和觀望自己。最後當角色們回望自己,畫面一黑,現場音樂和讀詩表演讓大家感受我們在營內有感而生的創作。


第二組
孔文龍、黎義(音樂)
何少婷、王麗琪、李偉盛(影像)
楊宇軒、周紫慧(文字)
芶銳(文化政策)
導師:黃津珏



組員在籌備作品匯演時其實出現很大的分歧,過了兩三天還未取得共識,更在討論裏引起一些小火花。然而各人都明白這正是大家各自堅持所致,故此作品以「選擇」為題,透過訪問數條問題、接受同一測試、以及用第三者側寫去了解一組內各個成員的不同的想法。最後所後想法放在一起,旨在顯示不同人的可能性,以及藝術不受局限的特性。


第三組
陳韞希、連婕(音樂)
徐丹彤、曾慶宏(影像)
謝彤、黃潤宇、王樂儀(文字)
楊啟恩(文化政策)
導師:鄧小樺



我們想像的草地
我們靠著一隻「青牛仔」獲得「我地」大獎,大獎背後是驚喜與感動,更是對自身的思考、對自由的想像。
「青牛仔」一劇源於那晚毫無頭緒的我們,突然東拉西扯的談到父母對自己的逼迫。有組員因父母的期望而選錯科,亦有組員因爭執離家已久。我們不為著抱怨,只是相信,我們的上一代,一定也曾經有過文藝的心。因此,我們疑問,是甚麼令到他們的理想抹消,沒有了文藝的欲望?

表演歌詞:《我地》
當初青色一個我來到這地
只想真心真意地遊玩嬉戲
偏偏世界要把這原色拋棄 人面全非(痛徹心靡)

風聲細語把我帶來青草地
芬芳花香漸撲鼻鬆一口氣
我終於找到我地


第四組
梁嘉茵、梁皓然(音樂)
鄭金鈴、鄭銘柔(影像)
林俊宇、黃鈺螢、鄭祉愉(文字)
鄭穎茵(文化政策)
導師:黃大徽



<我哋是花,不是其他> - 鄭敏
我地不是高樓大廈
我地不是污濁煙霞
我地不是昂貴物價
我地不是地產惡霸

請別驚訝
請別害怕
請別看化

要像開到絕處的花
孤芳自賞的優雅
掙扎求存的功架

捍衛薪火相傳的文化
用音樂與文字
控訴一切
欺詐
謊話
虛假

只因
我哋不願做一隻
被溫水煮的蛙


第五組
盧敏‭、王嘉淳(音樂)
漢越禧、江蕙而、熊文浩(影像)
廖佩茹、盛秋妍(文字)
楊思毅(文化政策)
導師: 潘達培



有些年份,大家總是深深的記得。
一些感覺,總是馬上在心裏浮現。
重疊,對應,鏗鏘,衝撞,激盪。

不知不覺地闖進了人們日常生活,
不知所措和不安感充斥環境,
自主,被擁擠,遭撕滅。

文化藝術是我地選擇抒發的出口,
結集大家的情感,產生新鮮動力。

不管前路如何,掣肘是如何的多,
我地還是會找到美麗純真的缺口,
慢慢飛出,去,散,落,遍,地。


第六組
吳玟臻、鍾文軒、姚少龍 (音樂)
余家希、蔡子慧 (影像)
袁嬋、周綺婷 (文字)
吳柏熹 (文化政策)
導師: 張偉雄



「我地」是一個無法被定義的詞,創作是我們尋找它的方式,而創作本身,就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就算迷路迷茫迷失成灰,最後,重燃也還是它的命運。
黑色佈景中隱藏的我們,都是一隻隻黑夜中眨着明眼的青蛙,帶着期待和夢想來此,對一切躍躍欲試。然而,要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創作並不是那麼容易,如同青蛙跳入水裏。於是,有孤獨、暗語和心底的飲泣(結他配樂散文詩朗誦);有點燃火柴,站於人前,對自己、對創作的不斷追問(火柴光中的獨白);有將心打開尋求世界理解(將匯演心得寫成心得派送給觀衆);有藉着探照燈的光努力探尋自己光明,或沉着思考緩步慢行,或心亂如麻疾步求索(各持探燈在觀衆席間亂走);到最後,是一聲怒吼,將信件燒掉,抱着灰燼走出:「我地燃燒,我地熄滅,我地燃燒……」
我們的匯演是一個態度。


第七組
唐藝、農尚青 (音樂)
李瑾、鍾志豪、林偉東 (影像)
饒文婷、謝天燊 (文字)
鄭曉彤 (文化政策)
導師:domting‭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他人的目光鋪滿我們的身體,猶如一根繞著我們打轉的繩索。人們通過繩索互相辨認,一如地圖以黑線定義地方的邊界,我們盡力逃避別人拋擲給我們的身份圈套,可是沒有他人認可的身份,我們還剩下甚麼?地圖失去邊界,就一無所有。我們企圖以劇場形式,將觀眾置於舞台中央,唯有在抽離同時參與其中的位置,才能看到一位女孩在身份之間游離、糾纏、挑逗,在緊繃的繩索上輕巧舞蹈。


第八組
招暐曦、郭彥君、黄善聰(音樂)
陳康翹、劉思偉(影像)
劉善茗、陳菀而(文字)
劉芊芊(文化政策)
導師: 小明



《狐狸獨白》的誕生是緣份。我們在入營前曾兩次見面,得出了兩個主題:「我們做了什麼?」以及 “connection”,最後決定各自構思作品或想法入營再商討。我們從各人想到的詞語和句子中抽出12個來組成兩顆骰子,以擲骰子的方法得出了有趣的組合:「勞碌」、「距離感」、「狐狸」、「聲音」、「明天」、「信念」。我們決定以這些組合,用接龍的方式創作小說劇本對白拍攝剪接作曲填詞錄音配樂表演流程。一段影片,加上即場音樂表演,完成屬於我們的這個「最後一夜」。


第九組
袁梓清、陳嘉雯、袁潔敏(音樂)
王億峰、郭永樂(影像)
何靜霖、謝鳴謙(文字)
賈菁華(文化政策)
導師: 梁惠琪



我們從港人身份談到和我城的關係,再談到族群問題和城中的大小事,結果我們認為最能代表「我地」的就只有我們本身。無論是中港矛盾、同志平權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衝突,大多是源於我們沒有好好去理解各個族群中的個體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就擅自以一個標籤將他人定型,拒絕互相理解。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劇場作品:我們背著各個社會常見的標籤或定型,展現真正的「我地」。


第十組
郭沛綸、雷雯(音樂)
譚焜、韓健琳、張小美(影像)
區開健、梁頌琳(文字)
陳穎欣(文化政策)
導師: 馮美華



「你識條春咩?」是「我哋」跟大眾的對話。是次創作諷刺大眾對外來訊息不加以分析思考:第一節諷刺部份人囫圇吞棗地借用前人的措詞來表達自己;第二節啟發自電影“Forrest Gump”的跑步情節,亦呼應著高行健的作品《車站》的一些說法。作品前段說的是「人云亦云」,後段想問「主流意見又真的比少數的看法更有理據嗎?」最後我組以入營以來對文藝創作的體會,真情剖白作結。

我地獨唱團

街頭表演 14.7.2013
香港大學「ChangeMakers ConFest 2013」演出 26.10.2013
雲南麗江 COART 藝術現場專場演出 13.11.2013 [密切留意]


主場新聞報導營員音樂創作
23.7.2013

Serrini – 深宵的小巴



明報世紀.詩言志刊登營員詩作
4.8.2013

黃潤宇 《油布與油》

我 覺 得 病 了 , 整 個 白 晝 臥 在 牀 沿
樓 下 的 殯 葬 車 緩 緩 駛 過
載 着 血 膿 裏 的 細 菌
我 覺 得 沉 悶 不 已 , 找 不 到 病 因
嗩 吶 、 紅 繩 、 命 運
遊 戲 開 始 的 時 候 也 結 束 了
九 點 的 鐘 聲 判 斷 , 我 就 是 兇 手
百 口 莫 辯 , 時 間 是 不 受 控 的 鬣 狗
可 能 有 人 來 過 , 桌 角 白 米 湯 尚 溫
訪 客 走 遠 , 幾 乎 忘 了 與 他 聊 過 什 麼
一 定 是 舊 相 識 , 不 然 怎 會 有 芥 茉
芥 茉 和 白 糖 放 在 一 側
配 搭 他 們 下 酒 的 是 前 兩 位 病 患
決 絕 地 躺 在 同 一 張 木 牀
思 考 , 思 考 中 突 然 睡 着
白 晝 是 如 此 熬 過 的
當 黑 雲 要 來 , 我 在 不 動 中 掙 扎
身 體 抽 搐 往 狹 小 的 窗 前 :
最 後 的 旅 人 撐 着 油 布 傘 走 , 疾 步
未 及 提 煉 的 糧 油 不 敢 眨 眼
等 待 垂 憐 , 陌 生 的 告 別
這 是 冗 長 一 天 裏 無 關 緊 要 的 小 事
儀 式 完 結 , 我 就 能 入 睡
反 正 桶 油 還 在 , 明 晝 依 舊
我 想
清 醒 的 電 扇 也 頻 頻 點 頭
─ 如 果 明 天 他 還 來 造 訪 , 我 決 計
就 要 把 這 秘 密 全 盤 托 出


營員參與台北野台開唱
4.8.2013



音樂組營員陳民官的樂隊 "The Junk" 在野台開唱的壓軸演出


營員參與 Backstage Taboo
7.8.2013



營員在中環 Backstage Taboo Live Restaurant 的 Backstage Taboo 活動公開表演

《我哋想創作》,陳曉蕾,蘋果日報 2013年7月12日
我特地去看最後一晚的「作品演」,十組學員的作品融合影像、音樂、文字,還有劇場、舞蹈,大部份的作品都相當有感染力,並且結構完整,讓黃耀明、陳冠中及黃志淙等評審相當感動——才幾天便拼湊出如此水平的作品,不容易。

《黃耀明:這個年代不需要追求一個迷惑大眾的巨星》,鳳凰網娛樂 2013年07月12日
作為媒體人,難免整日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然而像這次「清修」般的體驗卻是第一次。在我生活的周圍,有這樣一群堅持獨立藝術,對理想持之以恆的群體。在這裏,是為堅守獨立的精神,是為靈感的碰撞,是為藝術的創作,是為真性情的流露。

《神奇的美好》,鄧小樺,號外 2013年8月號
香港是個沒有夢的城巿,文藝青年都是飽受挫折,被人嘲笑、需要掩藏自己的怪物。因而文藝營往往令參加者覺得極超現實:深夜路邊有人拿著吉他自彈自唱;早晨,少年枕著特朗斯特羅默的《早晨與入口》在桌上睡去;路邊遇到一個人隨口引用康德;燒烤期間滿臉是油,一邊拮雞翼一邊談吉他指法。

世紀.實驗香港﹕陳果、陳冠中坐上了怎樣的一輛紅van 梁偉詩 2013年8月4日
與其說「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很文藝,不如說這個夏令營真的很香港。香港的跨文化視野、眾聲喧嘩、人來人往,才是道地的香港。麻甩的陳果,老愛跟年輕人瞎聊,不時哈哈大笑。陳冠中經過數天置身文藝青年聚首的山水中,驚嘆「我看到香港文藝復興新浪潮」。

最新動態

Share on Facebook

創想沙龍文藝復興系列之六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當音樂走上街頭

時間:

8月16日(五)19:30-21:00

地點:

誠品銅鑼灣店9F FORUM(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希慎廣場)

嘉賓:

黃耀明(歌手,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長、大愛同盟成員)
何韻詩(歌手,大愛同盟創辦成員)
周博賢(音樂創作人)

主持:

梁兆輝(資深廣播人、大愛同盟總幹事)
無論在香港,還是台灣、中國內地,越來越多音樂人不滿流行音樂產業的種種規限,選擇直面社會公義,傾聽大眾,為民歌唱。這股風潮如何形成,能否改變社會進步的進程,又如何持續?推動同志平權運動的歌手黃耀明、何韻詩,以作品諷刺時弊的音樂創作人周博賢,一起探索“音樂起義”的種種可能。
*[費用全免,名額有限]  
請致電2250 8035報名留座 
或電郵至citymagazine@modernmedia.com.hk 
 

關於基金會

Share on Facebook
文化繁榮的基礎,是自由表達和獨立創作。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藝創作,是公民社會和文化公民權的重要基礎。文藝復興基金會以香港為基地,聯合兩岸四地民間力量,支持獨立文藝創作,鼓勵優秀新創作人,培養獨立文藝觀眾,以期推動多元,尋找浪潮。

於成立第一年,文藝復興基金會將籌辦一系列常規活動,以啟蒙、跨界交流、年度資助計畫及評獎為四大方向,拓展文藝創作的空間,推動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文藝復興基金會」無意將任何思想灌輸給年青人;相反,基金會希望年青一代能打破固有思想、衝出種種規範。

文藝復興基金會的長期目標是聯接兩岸四地的創意力量,籌集資金以打造獨立文藝的創意人才庫(Creative Talent Pool)和創意智庫(Creative Think Tank)。通過項目及活動,發掘、啟發和支持兩岸四地的獨立藝術家,推動民間、文化商界與政府合力建立持續創意生產條件;同時,發揮創意智庫功能,研究獨立創作的文化政策,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來自民間的專業意見及建議。

文藝復興基金會組織架構
Governance Bodies

文藝復興基金會由理事會專責管治,任期兩年。理事會成員,由基金會於周年大會上投票選出。理事長、副理事長、司庫及四名非當然成員組成的常務理事會,於周年大會會議以外的其餘月份召開會議,處理文藝復興基金會的法律、道德、策略、行政和風險管理等事務。常務理事會每月至少召開一次會議。理事會成員以義務身份參與基金會的事務。

常務理事會的辦事機構是秘書處,負責基金會日常運作及常規行政工作,向常務理事會報告工作。秘書處另設召集人統籌不同地區事務,及法律、財務顧問。

以下為文藝復興基金會成員名單。有關名單根據周年會員大會的年度設定,以反映最新情況。

理事會
Council

黃耀明(理事長)
張鐵志(副理事長)
韓 寒
周耀輝
舒 琪
張 元
賈樟柯
姚 謙
郭啟華
鄧小樺
劉 怡
楊昕琳(司庫) 潘達培
羅淑儀

常務理事會
Standing Council

黃耀明、張鐵志、楊昕琳、周耀輝
郭啟華、潘達培、羅淑儀、劉 怡

召集人
Convenor

朱建、王小山、許知遠、晴朗(大陸)
張培仁、張釗維(台灣)

黃耀明: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長,香港著名歌手、作曲人、製作人,香港傳奇樂隊「達明一派」靈魂人物,「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董事長,進念二十面體成員。其專輯《我的廿一世紀》曾獲「華語音樂傳媒大獎」頒發世紀十年卓越粵語專輯獎。

韓寒: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中國著名作家、中國職業拉力賽及場地賽車手。《獨唱團》雜誌主編。曾經入選TIME雜誌「2010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榜」。小說作品有《他的國》、《1988》等。

張鐵志,文藝復興基金會副理事長,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主筆,曾任台灣《新新聞週刊》 副總編輯、《陽光時務》台灣總監,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在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關注焦點從政治經濟,到文化與搖滾,並涵括台灣、中國與國際事務。現並擔任台灣音樂環境推動者協會理事、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理事等。在兩岸出版著作有《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抵抗之聲》。

周耀輝: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香港著名填詞人,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主修英文及比較文學,後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主修傳播及文化研究。曾於香港政府、亞洲藝術節、明報及商業電台工作。周耀輝名作如〈忘記他是她〉、〈忽然之間〉、〈色盲〉、〈佛洛伊德愛上林夕〉、〈麥當娜一吻〉,設想獨特、文化底氣深厚,敢於挑戰另類偏鋒題材。

舒琪: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本名葉健行,香港影視導演、影評家。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高中時代起開始為雜誌寫影評,後入香港大學英文系。曾任香港《電影雙週刊》雜誌總編。導演作品有《虎度門》、《基佬四十》、《草台戲愛》等。

張元: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著名電影導演。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制片,開創中國近代電影先河。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1999年其作品《過年回家》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1年被聯合國授予文化和平獎;2006年獲梵帝岡羅勃特·布萊松獎。

賈樟柯: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著名電影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鐘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2006年憑借《三峽好人》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2010年,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授予他終身成就金豹獎,成為有史以來獲此殊榮最年輕的電影人。

姚謙: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華語流行歌壇寫詞人、製作人、音樂經理人。歷任點將、SONY 唱片負責人、EMI 科藝百代唱片總經理,Virgin 維京唱片總經理、大國大熊星唱片總經理,現任大熊星國際多媒體總經理。曾成功打造出李玟、蕭亞軒、劉若英等樂壇巨星。個人發表原創歌詞600多首。

郭啟華: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香港東亞唱片顧問和多位明星藝人的經理人。曾任香港商業電台DJ、助理節目總監及新城電台節目總監。

楊昕琳,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司庫。擁有多年基金管理、PE投資、投資銀行以及中國商務經驗。現為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負責第三方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先後任職於渣打銀行、瑞士信貸投資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和南京大學。

羅淑儀,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畢業,電視台資深紀錄片編導。

潘達培,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資深紀錄片編導,現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顧問。過去二十年,一直為香港電台電視部旗艦節目《鏗鏘集》拍攝新聞紀錄片,作品逾百齣,屢獲國際電影及電視節獎項。重要作品包括:《孩子上戰場(Child Soldiers)》(2002)、《扣著腳鐐跳舞的中國律師 (Defending Justice in China)》(2007)、《走過二十年 (Twenty Years On)》(2009)、《百年一願 (Revolution 1911)》(2011)等等,其作品展現人文關懷、真實紀錄中國的社會變遷。除紀錄片之外,亦監製青年人節目,以及跨媒體計劃,鼓勵青年人創作。

劉怡: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畢業於南京大學,法學士。資深媒體人,現任職南華早報中文網。

鄧小樺,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著名作家、文化評論人、媒體人,文學雜誌《字花》發起人之一,「香港文學館工作室」召集人。

常見問題

文化繁榮的基礎,是自由表達,獨立創作。

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藝創作,不應受到任何限制。

然而在經濟強勢推進、社會急速轉型的今時今日,大中華地區的文化生態卻有待振興,華文、華語藝術作品在亞洲及世界影響力不足,創作人生存艱難。

「文藝復興基金會(Renaissance Foundation)」的成立,是為了以民間力量持續支援,宣導華人世界創作者的獨立創新精神,鼓勵、獎賞與扶掖更多具潛質的年輕人加入自由創作者行列,堅持自主創作同時面向市場,透過音樂、影像及文學等創作形態,提升大中華創意品牌價值。

文藝復興2012

Share on Facebook

「文藝復興 2012」是華語獨立文藝創作近年規模最大、視野最廣的綜合藝術節,包括:在西九文化區舉辦的戶外音樂節——「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是西九文化區首個、也是香港首個兩岸三地的大型華語音樂節;以及在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辦「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放映電影大師和年輕導演首次創作並交流經驗;另外還舉辦「文藝復興2012沙龍」。

「文藝復興 2012」由文藝復興基金會主辦,旨在提高香港作為亞洲創作中心的地位,尊重原創價值,倡導獨立創新精神,為年輕人提供跨界、跨區域的藝術教育和交流平台,建設屬於華人社區的文藝獨立創作者的交流和展演平台。

11月24日開始,「文藝復興 2012」將接待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年輕文藝愛好者,主要針對熱愛音樂、影像、文學及其他藝術界別的人群.

查詢電郵:info@rfhk.com.hk 查詢熱線:(+852)2811 8766

這個秋天,由文藝復興基金會主辦、人山人海協辦的「文藝復興 2012」,是香港首個滙聚三地歌手樂隊的華人戶外音樂節。在西九龍海濱,4把不靠譜就能講故事的結他:林一峰、周雲蓬、巴奈、黃靖,3把最毒最有力量的時代壞聲音:黃耀明、左小祖咒、陳珊妮,以及2把最溫柔不羈的野火:五條人、Atomic Bubbles,2012年11月24日在維港北岸,一起和諧,一起玩革命。 好聲音唱不出壞時代。黃耀明、陳珊妮、左小祖咒,兩岸三地三把最毒最壞的聲音,無論是音樂本身的批判性,還是歌詞帶來的挑戰,都帶給你對我們身處社會和時代的尖銳反思與啟示。 林一峰、周雲蓬、巴奈、黃靖,四把無需靠譜就能講故事的結他,無論來自都市的街頭、海邊的山林,還是流浪的綠皮火車,他們的故事,他們唱出的故事,溫婉動人,讓人在民謠歌聲的節奏中聽到社會深處的呼號。 五條人、Atomic Bubbles 仿若2把來自草根的野火,旺盛、溫柔、不羈,無論是吟詠腳下的土地和人,還是彈唱中東危機和阿富汗,都充滿方言的魅力和張力。

演出陣容簡介

點擊此處

舉辦地點:

香港西九文化區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臨時活動C區。

活動時間:

2012年11月24日 3:00 pm – 10:00 pm。 查詢電郵:info@rfhk.com.hk 查詢熱線:(+852)2811 8766  

主辦:

 

協辦:

 

場地夥伴:

 

媒體夥伴:

 

全力支持:

 

合作夥伴:

緊接「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文藝復興基金會」於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起連續四星期假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播放來自兩岸四地的獨立影像作品。每個導演回想起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總能說出與眾不同的故事,飽含激情與艱辛的創作初體驗,堅持獨立創作的代價和收穫。「文藝復興基金會」特別關注文藝創作經驗的交流和傳承,因為獨立不只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造詣,需要更強的創意、熱情和真誠。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將放映大師和年輕導演的初次創作,分享彼此的激情創作歲月。選映影片包括: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享譽國際的中國第六代導演、《東宮西宮》與《瘋狂英語》的張元,其執導首部經典力作亦是中國第一部獨立電影《媽媽》之數碼修復版亦將進行亞洲首映;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著名性別研究專家何式凝,2011年與盧秋彭成立 Project Second Spring創作組合,作品包括 《Twins Café》和《愛與罰》,亦會參展是次放映會。同時,「文藝復興基金會」更精選有潛力打入主流電影工業的前衛影像作品作特別放映,包括本屆金馬獎入圍最佳創作短片、黃進的《三月六日》,以及香港金像獎得獎編劇、年輕導演麥曦茵策劃的《香港晚安》組片,展現回歸十五年三個本地年輕導演面對現況截然不同的態度與視野。又加設導演映後自由談,並邀請電影人參與主持迷你討論會,鼓勵年輕人觀摩交流,提升當代華人青年文化。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開幕電影- 《媽媽》專頁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選映電影-「華人民間電影集資計劃」短篇作品選專頁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選映電影-Project Second Spring專頁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選映電影-《香港晚安》短片選專頁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選映電影-《櫃裡孩》專頁

主辦:

 

媒體夥伴:

合作夥伴:

我所理解的文藝復興

Share on Facebook
「在香港玩樂隊,大部分都在觀塘的工廠大廈。這裡是有獨立音樂的土壤的。但是因為一些政策問題,樂隊和藝術家就付不起房租了。我本來覺得音樂生態是走向一個好的方向的,這幾年多了很多浮出水面的獨立樂隊,也有很多自彈自唱的創作人。但是在這樣一個城市裡面搞創作,房租真的會玩死創作人。『文藝復興』就是一個夢想成真。早幾年,我要去街頭唱歌,因為也沒有甚麼機會去表演,也不知道怎麼入行,不知道去哪裡玩音樂,也不認識任何人。我很希望有能給我指路的前輩。所以這件事情對於音樂生態的發展真的非常好。 」 —— 黃靖,香港著名唱作人,「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表演者。

更多

「獨立是一種精神、一種類型。它不代表沒市場。就算你不依附主流,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民族越強大,越應該包容不同的文化。文藝復興基金會去幫助那些被孤立的藝術家,給他們一個平台多多交流,變成新的小小的勢力,或許是一種新的小小的風潮呢?」——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長  黃耀明

更多

「我真的不認為文藝只是屬於少數人的。我覺得一個社會的興盛和改變,不是可以用GDP和每個人的收入去衡量的。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更加需要文藝復興,希望這復興讓大家意識到,我們可以文藝一點去過生活,而非只是經濟地去過生活。」 ——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  周耀輝

更多

「小清新固然是時代氣氛,可大家在追求簡單生活時也不能忽視背後存在的問題,比如族群、環境、土地資源等問題,很多社會矛盾也在爆發中。說到底,音樂脫離不了政治、經濟結構。文化生產不是真空的,我們還是需要對於政治、經濟進行分析,然後進行批判。」 ——文藝復興基金會召集人  張鐵志

更多

「『文藝復興』這個概念,就是把藝術、文化放得很高,而且肯定其與社會、其他文化範疇的聯繫。是的,我們是要搞創作,但我們不要與生活和社會割裂,不要從人群中孤立出來。這種『文藝復興』的次序給創作青年一種很大的信心,讓他們知道:我們這樣做,不應該被質疑。」 ——文藝復興基金會召集人 鄧小樺

更多

我認為音樂本身就不只是一種娛樂,它本來就是要反映一個時代的。無論是具體到講最近香港的反國民教育的事件,還是大到去講這十年來地球的變化——全球變暖越來越嚴重,我們能夠怎樣去拯救世界——這些事,都一定會在我們每天聽到的音樂裏面反映出來的。 我希望我們香港的獨立音樂,可以繼續越來越大膽,可以越來越多地去反映時弊。你現在回頭去看當年的Bob Dylan,甚至於Madonna——你可以看到Madonna是怎樣用她的音樂去解放一些女性主義的思想,其實都是反映社會現實的。」 ——香港知名年輕唱作人 盧凱彤

更多

「現在中港台三地確實在創作上各有不同。這個不同都受其本身社會條件的影響。我在大陸生活和創作時,發現了一些所謂的限制,比如出版的限制啦,審查的限制啦。但我覺得這些未必完全是壞事,反而正是因為有這種壓抑和限制,你才會嘗試去突破、挑戰這種限制。現在中國大陸大多有思想、敢言的作家都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而在香港,一直都有相當自由的創作環境,沒有太大的創作限制,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將這個好處優化、強化並將其轉化為影響力呢?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了。 所謂『文藝復興』不只是一個社會或者文化研究的題目,而更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要求去擺脫以往的任何枷鎖和限制,將自己最真實的現實——對於社會的反應或者思想——化為創作。這首先是對自己的,追求自我的修養和心態上的復興。」 ——李照興,著名藝術家、文化評論人及獨立電影導演。

更多

「我覺得文藝復興就是每個人心裡的一個反動的種子。不僅挑戰自己,也挑戰了體制,挑戰每一個人的生活形態。當一個社會能夠包容不一樣的創作者,不一樣的聲音,不管它是美的聲音還是噪音,它都是社會前進的一種動力。」 ——李應平,前台灣文化部部長辦公室主任,現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更多

傳媒資料庫

Share on Facebook

新聞稿

傳媒報導

明報世紀版 Summer Time:獨立姿態 我地想創

【明報專訊】編按:去年創辦的文藝復興基金會,將舉辦「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活動以青年為對象。資深傳媒人、文藝復興基金會秘書長柴子文,今天撰文談談他從籌備到組織這活動的理念,看看他如何詮釋「我地」。
香港有一部很重要的文學作品叫《我城》,是作家西西的代表作。這是一個在「我城」舉辦的夏令營,所以就叫「我地」。「我地」的粵語諧音是我們,我地既是我的城我的地,也是我們。既有「我」,也有「地」,包含一種身分認同和主體性。但我們選擇這個主題,也是因為它比較包容多元,因為無論哪個族群,都有探討「我地」的權利,「我地」不是某個群體獨佔的。現在身分問題在香港很敏感,敏感說明重要,不可繞過。將這個主題放在文藝復興的夏令營中探討,也是希望創作人有敏銳的問題意識,而且,藝術家理應超越政治、經濟、社會與身分,擁有更自由更開闊的藝術表達。
對文藝創作者來說,當然可以去回應某個社會主題,但創作的目的不是去迎合某種意識形態,或某種身分認同,而是超越這個層面,做自由的探索。現在香港社會面臨中港矛盾、普選爭議、社會經濟轉型等種種問題,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香港人?香港自由的精神在哪?我地是誰的地?我地在如何型塑我?這次的主題設置,也可以說是對香港現時氛圍和情緒的一種探討和回應。是要一個封閉的城邦,還是一個開放多元、同時有尊嚴有堅持的自由之地?我們鼓勵年輕的創作人在夏令營中從各個角度,以各種形式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到最後也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沒有答案對於藝術來說,並不是一種消極,可能是一種更有力量的姿態。
以夏令營的講者之一陳冠中為例,他是香港人,但他更是跨地域的華語創作者,他的作品有很強的本土性,而他的思路、眼光、視野是超越地域性的。他的《香港三部曲》中有很強烈的「我地」困惑,之後的小說《盛世》講的是中國前途的弔詭和不確定,到《裸命》裏被包養的藏族青年,都帶有很強的隱喻性,都在探討身分和地域的問題。但陳冠中小說中的「我地」不是狹隘的,無論你作為香港人、大陸人,還是西藏人,都能從中讀到一些共通的東西,都能有所觸動,有所同情,有所啟發。《我這一代香港人》、《天朝主義與中國》等對香港本土論述的一系列著作,他從自己的屬地——香港出發,表達對香港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困惑、局限和可能的希望,敘述具有開放性,又充滿張力。
文藝的核心:解放與創造
文藝的核心是解放,是創造,只有打破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身分認同的局限和固有框框,才能帶來某種改變,帶來某種不同的東西,這正是獨立文藝的先鋒作用。此次夏令營將音樂、影像、文字的創作人以及文化政策研究者集中在一個營地,目的就是想讓這些不同領域、不同媒介的年輕人有機會交流,在交流中啟發、刺激創作,這種刺激或許是平時他們埋首於自己創作時可能不會感受到的。
在科技不斷更新的新媒體時代,跨界的合作也是未來的趨勢。當手機都可以拍視頻,做剪輯的年代,文藝的工具普及化,可能性愈來愈多,成本愈來愈小,門檻愈來愈低,但是這也意味對創作的要求愈來愈高。既然每個人都可以拍視頻,每個人都可以錄製歌曲,每個人都可以發博客,那麼只有更新的創作形式,更多的跨界方法,更有創意的表達,競爭性才更強。對獨立創作人來講,這種跨界的訓練和視野會讓創作的力量更強。比如,此次音樂組的導師之一梁基爵Gaybird,他在電子音樂領域做了很多先鋒性的創作實驗,通過裝置藝術讓音樂更動聽,也更好看。他最新一次演出,是叫《火星日常》的一場新媒體音樂歷險。
夏令營從創作的角度設置主題和形式,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也不知道會產生怎樣的效果,不同的創作人,無論是營員還是講者,通過這個講座、研習班、工作坊、創意晚會,彼此之間激發出怎樣的場域和火花,我們很期待看到。
此次夏令營除了講座、研習、專業討論之外,還設置推動跨界創作實踐的工作坊,由資深創作人擔任導師,每位導師帶領十位來自音樂、影像、文字、文化政策等不同領域的營員,形成一個跨界組合,大家共同完成一個以「我地」為主題的小作品。而營地每晚會有不同形式的創意晚會,以音樂表演、影像放映、文學活動為主,把有創意的先鋒作品展現出來。同時,每日有一個固定時間,讓營員表演、分享自己作品的開放舞台,在營地中找到同道中人和自己的舞台。
在報名時,我們要求申請者提交一個以「我地」為主題的創作構思,經過6日5夜的營地討論訓練,這一構思也會比較豐富,可能可以發展為一項創作計劃,我們鼓勵參加夏令營的創作人將自己的創作計劃實現出來,創作出自己的第一張CD、第一部影片或第一本書。基金會將提供資金資助及導師指導,協助創作的整個過程,乃至會做小型藝術節做作品展覽。
為什麼要有文化政策
文藝作品也是公民社會的一部分,藝術家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就是生活,獨立文藝的能量有很強的公共性,文化政策的問題意識,因此文化政策的意識對於創作者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身在其中、無可逃避的。因此,本次夏令營除了音樂、影像、文字組之外,還設置了文化政策組。本次夏令營除了設置音樂、影像、文字組之外,還設置了文化政策組。對於獨立創作人來說,他除了要關心自己的創作,更要關心創作的環境和社會氛圍,不能是封閉的。藝術家要表達自己的訴求,維護藝術表達的權利,就要參與政策的討論和制定。近年來,香港創作界漸漸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無論是工廠大廈、livehouse,還是火炭藝術村,愈來愈多的文化團體有意識地呼籲,表達自己的訴求,推動文化政策的改變。
所以,我們請到台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主任李應平,她曾供職於台北文化局、文化部。由她和香港文藝工作者分享很多實戰經驗,而這種從上而下有意識的文化推動正是香港所缺乏的,香港文化倡議者黃英琦,將就香港的文化政策如何失敗與台灣的成功作一對比。
我們還請工廈藝術家周俊輝來分享自己的經驗,作為一個民間的創作人、文化機構,怎樣由下而上表達自己的訴求,怎樣參選立法會,怎樣與政府溝通表達藝術家的權利。我們也請到了茹國烈,西九文化表演藝術總監,他是比較開明的文化行政工作者,無論是在西九還是在藝發局,他都很樂意和民間互動,讓他來和年輕人分享,香港的文化生態怎樣更有活力,政府和民間如何更好的互動,這是很重要的層面。
藝術家不能只顧自己的作品,還要考慮自己作品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以及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分子,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利,這整個是三位一體的。從廣義上說,每個人都不能逃離政治,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也會來找你。設置文化政策這個組別,是源於我們基金會的重要理念,民間要有獨立的文藝創作,要有獨立的對於文化政策的態度和思考。
不迎合狹隘封閉的本土性
文藝是打開精神世界的鑰匙,一部電影、一篇小說或一首歌,激發出由心而起的自由渴望和人性關懷,這些反而可以化解很多政治、經濟問題。文化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或許不是講清一個道理,而是給你一個自由的選擇、空間和情感。基金會以「文藝獨立、自由復興」作為宗旨,因為,自由是很容易失去的。
現在香港社會有個危險,就是黑白兩分,從議會到街頭,再到羅湖海關,從政治到經濟,再到文化。黑白兩分是危險的,卻是最容易的、最偷懶的做法,尤其對身分認同來說,沒有包容的文化很危險。夏令營探討「我地」,不要迎合狹隘封閉的本土性,恰恰相反,是鼓勵有創意的年輕人一起用更開放的眼光去探討「我地」的未來。
柴子文--資深媒體人,現為文藝復興基金會秘書長。曾任《南方周末》、《亞洲週刊》編輯、《陽光時務週刊》副主編。編著有《愛上噪音》。

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 —— 音樂/影像/文字/文化政策 最強導師陣容,引發我地獨立創作第一步

這個夏天跟誰過?想跟黃耀明、周耀輝、盧凱彤談談音樂創作,與陳果、麥曦茵、陳安琪看看獨立電影的前前後後,和陳冠中、張鐵志、許知遠聊聊寫作心得,文藝復興夏令營是獨一無二的寶貴機會,六天五夜,創意無休。
文藝復興基金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舉辦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致力推動香港以至華人社會的獨立文藝創作。踏入2013年,多項活動接踵而來,當中的重點項目便是首次舉行的「文藝復興夏令營」。培育本地年青一代創作人是基金會的目標之一,舉辦夏令營的目的正是希望透過來自音樂、影像、文字及文化政策四個不同界別出色的工作者,帶領年青人跨出獨立創作第一步。
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以「我地」為主題,徵選對音樂、影像、文字創作及文化政策研究的具興趣的青年,進行六天五夜的創意訓練及創作實驗,並由重要的獨立創作人擔任講者及導師,通過大講堂、研習班、創作坊和創意晚會等活動,引導青年創作人打破思維界限,進行多元跨界的創作實驗。
營員在夏令營期間將獲得平台展示自己作品,得到導師的指導和專業意見,甚至步入業界發展的可能機會,對於有志創作的年青人來說,確實是難得的機會。

講者陣容

黃耀明、周耀輝、張鐵志、盧凱彤、黃靖、梁偉詩、GayBird(音樂)
陳果、陳安琪、張虹、舒琪、麥曦茵、應亮、張釗維(影像)
陳冠中、潘國靈、鄧小樺、許知遠、葛亮(文字)
黃英琦、茹國烈、呂大樂、李應平、周俊輝(文化政策)
更多重量級講者陸續加入……

文藝復興夏令營:

主題:我地
組別:音樂、影像、文字、文化政策
營期:2013年7月6日-11日(6日5夜)
報名截止:2013年5月20日(週一)
營地:香港大學嘉道理中心
名額:80人
費用:港幣2500元(經濟困難者可申請費用減免)
主辦:文藝復興基金會
協辦: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人山人海
全力支持: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等

申請條件

1、年齡在18-30歲(2013年7月6日前滿18及未超過30歲者);
2、持有香港居民身分證 ( 包括在港就業或在學的非本地人士) ;
3、有志於電影、音樂、文字、文化政策創作,並有一定創作經驗和基礎。
詳情請瀏覽:www.rfhk.com.hk

關於文藝復興基會

文化繁榮的基礎,是自由表達和獨立創作。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藝創作,是公民社會和文化公民權的重要基礎。文藝復興基金會以香港為基地,聯合兩岸四地民間力量,支持獨立文藝創作,鼓勵優秀新創作人,培養獨立文藝觀眾,以期推動多元,尋找浪潮,復興華語文藝。於成立第一年,文藝復興基金會將籌辦一系列常規活動,以啟蒙、跨界交流、年度資助計畫及評獎為四大方向,拓展文藝創作的空間,推動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文藝復興基金會」無意將任何思想灌輸給年青人;相反,基金會希望年青一代能打破固有思想、衝出種種規範。
文藝復興基金會的長期目標是聯接兩岸四地的創意力量,籌集資金以打造獨立文藝的創意人才庫(Creative Talent Pool)和創意智庫(Creative Think Tank)。通過項目及活動,發掘、啟發和支持兩岸四地的獨立藝術家,推動民間、文化商界與政府合力建立持續創意生產條件;同時,發揮創意智庫功能,研究獨立創作的文化政策,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來自民間的專業意見及建議。

媒體查詢:

鄭君儀(Mina Cheng) 電郵: mina@rfhk.com.hk
林憶蘭(Venus Lam) 電郵:lamyiklan@gmail.com

《信報LifeStyle Journal》-文藝需要復興:新獨立創作年代的來臨

12月28日

《信報LifeStyle Journal》

《文藝需要復興:新獨立創作年代的來臨》
撰文:柴子文

《文藝需要復興:新獨立創作年代的來臨》原文地址


《陽光時務周刊》-文藝復興音樂節 渡海合唱一首歌

12月20日

《陽光時務周刊》

《文藝復興音樂節 渡海合唱一首歌》

《文藝復興音樂節 渡海合唱一首歌》原文地址


《南都周刊》-龍應台赴港取經

12月26日

《南都周刊》

《龍應台赴港取經》
撰文:張武宜

《龍應台赴港取經》原文地址


更多

聯絡我們

Share on Facebook

地址:香港中環奧卑利街3-5號荷李活商業大廈10樓
郵箱:info@rfhk.com.hk
電話:(852)2811 8766

支持我們

Share on Facebook
致捐贈人

承繼前人倡導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原則,我們在2012年6月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Renaissance Foundation)這一非牟利機構,秉承「文藝獨立,自由復興」之使命,以香港為基地,聯合兩岸四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民間有趣味、有情懷、有理想的各界人士,鼓勵、獎掖和傳播高品質的非商業文藝作品,包括影像、音樂及文學等創作形態。

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如果真要達到長期生根的效果,需要有見識的您加入。

正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Medici)家族,一代一代的美第奇家族成員長期襄助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伽利略這類天才,更重要的是,他們用心資助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有獨立精神的藝術創作。這些藝術家大多不見容於當時封閉的中世紀社會,他們的特立獨行和自由創作,超越宗教和各類教條束縛,打破成規,給藝術創作帶來新的自由精神。從此,「文藝復興」變成一個動詞,它總是在沉悶的時代喚醒某些沉睡的創造力。

我們需要您資源上的幫助,我們需要您財力上的支持,我們能夠回報您的,將是用我們的專業和執著,發掘和栽培華人社會最富創造力的文藝創作者和他們的作品。

感恩!

謝謝!
「文藝復興基金會」

捐款方式

【支票】
抬頭請寫「文藝復興基金會有限公司」

以掛號郵寄
香港中環奧卑利街3-5號荷李活商業大廈10樓
「文藝復興基金會」收

【銀行匯款】
受款銀行名稱: HSBC Hong Kong
受款銀行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中1號
受款銀行代號: 004(適用於香港本地付款)
SWIFT地址:HSBCHKHHHKH(適用於電腦)
戶口名稱:文藝復興基金會有限公司
戶口號碼: 848 515367 838

請將匯款憑證寄至香港中環奧卑利街3-5號荷李活商業大廈10樓
「文藝復興基金會」收
或將其傳真到(+852)2595 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