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興 x 文藝復興基金會|用真誠的態度找到美的風格

「現在中港台三地確實在創作上各有不同。這個不同都受其本身社會條件的影響。我在大陸生活和創作時,發現了一些所謂的限制,比如出版的限制啦,審查的限制啦。但我覺得這些未必完全是壞事,反而正是因為有這種壓抑和限制,你才會嘗試去突破、挑戰這種限制。現在中國大陸大多有思想、敢言的作家都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而在香港,一直都有相當自由的創作環境,沒有太大的創作限制,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將這個好處優化、強化並將其轉化為影響力呢?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了。 所謂『文藝復興』不只是一個社會或者文化研究的題目,而更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要求去擺脫以往的任何枷鎖和限制,將自己最真實的現實——對於社會的反應或者思想——化為創作。這首先是對自己的,追求自我的修養和心態上的復興。」 ——李照興,著名藝術家、文化評論人及獨立電影導演。
獨立的姿態──與李照興對話

李照興,香港文化評論人、影評人、作家及獨立電影導演,現職現代傳播創意總監,來自香港的北漂人士。早年在香港當記者,曾經是“為《蘋果日報》開荒的一只牛”。為了追求粗糙野蠻的冒險,他堅定地北上,漂在京滬廣,推出獨立電影《潮爆北京》,著有《潮爆中國》、《燃後中國》。

■ 問.文藝復興基金會、答.李照興

問:您覺得創作一定要有獨立的姿態嗎?

答:獨立的姿態一定是必需的。因為創作牽涉的是每個人獨立的感情,以及如何將這種感情變為作品。這部作品若無獨立的感情和思考,就如隨便玩一玩一樣。所以我認為創作就是一種對自我的真實,抱著這種真實的態度去找到一種美的風格,然後化為作品。

問:您在兩岸的藝術圈都極有建樹。在您看來,現在兩岸的獨立文藝創作各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答:現在中港台三地確實在創作上各有不同。這個“不同”都是受其本身社會條件的影響的。我在大陸生活和創作時,發現一些所謂的限制,比如出版的限制啦,審查的限制啦。但我覺得這些未必完全是壞事,反而正是因為有這種壓抑和限制,你才會嘗試去突破、挑戰這種限制。現在中國大陸大多有思想、敢言的作家都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而在香港,一直都有相當自由的創作環境,而這種自由的創作環境如何將創作化為市場?如何將其化為一種更加普羅、更加有發言權的影響力?香港是沒有太大的創作限制,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將這個好處優化、強化並將其轉化為影響力呢?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了。而在台灣,本身的文化——文學和藝術——的根底比較好。如果要在整個中華或曰華文世界裡去發揮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主、社會自由的影響力,我覺得台灣是可以多提供一些捷徑的。

問:您所理解的“文藝復興”是什麼樣的?

答:“文藝復興”不只是一個社會或者文化研究的題目,而更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是說,要去擺脫以往的任何枷鎖和限制,而是將自己最真實的現實——對於社會的反應或者思想——化為創作。這首先是對自己的,追求自我的修養和心態上的復興。

問:您對文藝復興基金會有什麼樣的期望呢?

答:我對文藝復興基金會的期望,第一當然是希望它能刺激、促進年輕一代、新一代人的創作。創作的慾望、創作的火焰、創作出的作品,且不論其優劣,但都是真實地反映其所思所想,並挑戰到某一種界限的。我覺得這對年輕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創作。我相信並期望基金會能促進或刺激出我所講到的年輕人這種“火”、這種動力、這種挑戰的精神。